山瑞鳖(学名:Palea steindachneri)是鳖科、山瑞鳖属动物。外形与俗称“甲鱼”的中华鳖十分相似,呈圆形,但体形稍大,而且较为肥厚。山瑞鳖头部较大,呈圆锥形,为乌黑色或黑绿色,吻部向前突出,并形成管状吻突,鼻孔开口于吻突端,常见它露出水面进行呼吸,眼睛在头部的侧上缘。皮肤柔软而粗糙,没有龟那样的角质盾片。颈部较长,颈的基部两侧和背甲的前沿各有一团肉质鼓钉状突起的大瘰粒,背盘前缘有一排粗大的凸粒,可以与中华鳖相区别。身体较厚,背、腹两面是由骨板包着的,左右两侧连结起来,形成一副特别的“铠甲”,背面深绿色,上有黑斑;身体腹面白色,布满黑斑。甲的周围有宽而肥厚的革质皮膜,恰似短裙,所以叫做裙边。四肢扁平,后缘薄,似桨状,也是乌黑色或黑绿色,趾间有发达的蹼,都具3爪,适于在水中游泳和潜水。雄性的尾巴狭而长,可超出裙边,雌性尾宽而短,据此可以区分它的性别。
山瑞鳖主要生活于山区的江河、山涧、溪流和水塘中,尤喜栖于清澈流动的山涧溪流中。常到岸边和湿地觅食,肉食性,以软体动物、蛙类、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,也吃动物尸体和水草等。白天喜欢在岸边晒太阳。原产于中国和越南。毛里求斯、美国(夏威夷群岛)有引种。
形态特征
体型中等。背盘长118.5-315毫米,宽97.5-255毫米,长卵圆形。其前缘平直,后缘圆。
头较大,头背皮肤光滑;头前部瘦削,吻端尖出,形成吻突,吻突长8.5-9.0毫米,约与最大眶径相等。鼻孔开口于吻突顶端。眼小,眶间距小于眶径。眶径9.5毫米。上颚突出于下颚,两颚均具肉质唇。上颚两侧唇分列,中间裂开,可见其喙。颚缘宽厚的肉质唇分别向上下翻褶。颈长,颈基两侧具大而密集的瘰粒。
背盘表面覆以革质皮肤,前缘向后翻褶,形成一发达的缘嵴,其上有一列大而突起的瘰粒。背盘中央有纵嵴,从前端伸展至骨质背板的后缘,其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结节。在背盘后缘的结节大而密,且结节的末端向后尖出。
腹部表面光滑。各腹板退化,上腹板呈长条形,在呈锐角的内腹板前相切;内腹板的两侧支向后尖出;剑腹板下角较圆,腹部可有胼胝体4-6个。
四肢扁圆,前肢腕部与后肢踵部前缘均有横向扩大的角质肤褶,侧缘有与指、趾相连,直达肘、膝部的宽肤褶,肤褶的另一侧游离。指、趾间满蹼,均具3爪。
尾短。雄性尾基粗,尾尖超出裙边,泄殖肛孔近尾瑞。背橄榄色或棕橄榄色,腹部肉色,有不规则的污斑。
另见两件活体稚山瑞鳖,背盘长约49.0毫米,宽46.5毫米,呈卵圆形,后缘较宽,脊棱明显;背盘表面及棱上瘰粒密集,排列成纵行并与体轴平行。背盘前缘有一列大瘰粒,其后有2-3排小结节。体背黄橄榄色,一稚鳖有棕黑色的小圆斑,9枚,1枚位于脊部,8枚分列于两侧。另一稚鳖斑点不显。稚鳖自头顶开始,有一呈倒V型黄橄榄色斑,并向颈部扩展。其前端有一棕黄色横斑,向两侧达颞部。腹部均为肉色,脐孔已不显。
生活习性
在自然环境中,山瑞鳖白天多栖息在山涧、水沟、河道、浅滩、池塘草丛的沙泥中;在人工养殖情况下,白天它也喜欢钻入泥沙,所以人们也叫它沙鳖。山瑞鳖是变温动物,当温度下降到12℃时,便蜇伏在沙泥或石头底下进入冬眠状态。当翌春温度回升到18-20℃时,便苏醒过来开始觅食。山瑞鳖,的最适温度是25-32℃。在最适温度期间,山瑞鳖摄食最旺盛。水温高于37-38℃就有热死的危险。
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,在自然界,它吃小鱼、小虾、昆虫、蠕虫等;在人工养殖情况下,它善食福寿螺肉、田螺肉、蜗牛肉、蚌肉、鱼肉、动物下脚料及蚯蚓、蝇蛆等。山瑞鳖一般都在晚上大量摄食,投喂量一般是它体重的5-8%。
分布范围
原产于中国和越南。毛里求斯、美国(夏威夷群岛)有引种。在中国分布于广西、广东、贵州、云南、海南、香港、台湾等省,其中以广西西部地区数量较多。
上一篇:养殖山瑞鳖的科学投喂方法
下一篇:山瑞鳖幼鳖、成鳖的饲养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