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养殖技术 >> 正文

科学用水养龟

2014-04-08 09:36:20 来源: 网络 作者:
    养龟离不开水,怎样科学用水是广大养龟专业户非常关心的问题,科学养龟用水也是一项技术,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养龟用水的知识,现将科学养龟用水的经验介绍如下:

  一、水质。成龟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,水体小,自净能力差,故对水质的调控要特别注意。常规条件的龟鱼混养或单养,一般池塘较大,水较深,水生态系中的生物多样化程度较高,水的自净能力较强,水质容易控制。一般情况下,在水质过肥和黎明时容易缺氧,应及时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。

  二、水位。成龟池水位,应保持1米左右,并视天气好坏而增减。过深,龟上水面呼吸时,运动中消耗体力太大;过浅,水质多变。池的四周要留有较多的陆地供龟晒背休息。

  三、水温。在加温条件下饲养的龟,水温尽量保持在30℃(±1℃~2℃)的水平。自然养殖,早春、晚秋当气候尚不稳定,应适当加深水位,防止水温频繁、过急地变化;盛夏水温达到34℃~35℃时,应及时加深水位,以便降温。

  四、充气。特别是集约化养殖的龟池,容易缺氧,产生有毒气体(沼气、硫化氢氧);及时充气、增氧能加速这些气体的逸出,净化水质。当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上下、溶氧量大致在4毫克/升~5毫克/升,这时的环境最适于龟的生长。水中氨的浓度在20毫克/升~30毫克/升时,龟生长正常,70毫克/升时食欲减低,应及时换水,100毫克/升以上,容易引起疾病。


5、乌龟疥疮病传播速度快
发布时间:2013/11/7 10:13:18    来源:中国农业新闻网    编辑:秋水

乌龟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是疥疮病,此病具有发病率高、传播速度快、致病作用甚强的特点,疥疮病给养殖户的养殖生产带来极大的困扰。 
    症状: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亚种为其致病源,常存在于水中、龟的皮肤、肠道等处。水环境良好时,龟为带菌者,一旦环境污染,龟体受外伤,病菌大量繁殖,极易引起龟患病。症状颈、四肢有一或数个黄豆大小的白色疥疮,用手挤压四周,有黄色、白色的豆渣状物。病龟初期尚能进食,逐渐少食,严重者停食,反应迟钝。通常2周~3周内死亡。 
    防治:将龟进行隔离饲养。将病灶物彻底挤出,用磺酒搽抹,敷上土霉素粉,再将涂有土霉素眼药膏的棉球塞入洞中。若龟是水栖龟类,可将其放人浅水中。对停食的龟应填喂食物,并在食物中埋人抗生素类药物。
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@ 2013—2017  咨询热线:15278003356 客服QQ:2352207172  邮箱:2352207172@qq.com
备案号:桂ICP备1400114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