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龟企风采 >> 正文

中国渔业协会龟鳖产业分会会长李艺:建立龟鳖市场营销体系 打造延长产业链

2015-09-24 13:51:35 来源: 广西农牧网 作者:中国渔业协会龟鳖产业分会会长李艺

    日前,中国渔业协会龟鳖产业分会会长李艺参加在京举办的《全国珍稀龟类保护与发展研讨会》。李艺就珍稀龟类养殖发展、珍稀龟类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、 珍稀龟类养殖存在的焦点问题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发言,以下是李艺的全部讲话内容。


中国渔业协会龟鳖产业分会会长李艺


    一、珍稀龟类养殖产业发展背景


    龟类动物在地球上已生存约2.5亿年,被誉为“活化石”。据记载,世界龟类种类大概有200多种,约有三分之一的种类分布在我国,如三线闭壳龟(金钱龟)、黄缘闭壳龟、广东草龟(黑颈乌龟)、黄喉拟水龟(石金钱龟)等。由于龟类的药用、食用、观赏等价值一直被人类广为利用,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,龟类野生资源日益枯竭,许多龟类种群濒临灭绝。


    为了保护珍稀龟类资源,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国内涌现了一批龟类养殖爱好者,收集濒临灭绝的龟类开始尝试人工养殖繁育。经过近10年的尝试与研究,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,我国的三线闭壳龟(金钱龟)、黄缘闭壳龟、黄喉拟水龟(石金钱龟)等一批珍稀龟类已被龟类爱好者繁育成功,已成功孵化出子一代种苗, 为珍稀龟类的人工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
  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自然环境继续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,时至今日,我国部分珍稀龟类的野生资源已经濒临灭绝。而在龟类爱好者努力攻克下,我国珍稀龟类的人工养殖业风生水起,多数珍稀龟类在人工养殖环境下成功培育出子二代、子三代甚至子四代种苗,为保护我国珍稀龟类资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在龟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,龟类养殖被世界同行公认为挽救龟类免于灭绝最急迫、最有效的方法。


    在肯定珍稀龟类人工养殖业贡献的同时,我们也听到社会的一些杂音,说我们人工养殖珍稀龟类的种源是违法偷捕的。在听到这些杂音的同时,我们不得不用历史与时间去印证事实。


    众所周知,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于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,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。我国的龟类人工养殖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,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。到80年代末期龟类人工养殖已成功繁育出种苗(包括三线闭壳龟(金钱电)、黄喉拟水龟(石金钱龟)、黄缘闭壳龟等珍稀龟类, 并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。

 

    我国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是在我们珍稀龟类成功繁育后才实施,人工养殖龟类的种源何来违法偷捕之说?

 

    在驳斥社会上这些流言蜚语的同时,恰好证明了养龟人才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真正的拥护者!是龟类种源的保护神!


    二、珍稀龟类养殖发展历程


   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,随着珍稀龟类在龟类爱好者的努力下繁育成功后,国内很多地区掀起了人工养殖龟类的热潮,如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海南等地区。那时养殖户的养殖场所大多都是将阳合、庭院和空闲房间改造成养殖场,这种家庭式养殖,规模较小,养殖技术落后,许多养殖户、爱好者因缺乏技术而无法发展壮大,其主要原因:

 

    一是传统的养殖技术因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技术引导,普遍出现解化率低的现象;二是缺乏科学论证与实践实验,导致种苗雄雌比例偏差悬殊。因技术力量无法提升,靠自然交配繁育种苗,其受精率、孵化率、雄雌比例等技术无法得到保证,造成无法高速发展,珍稀龟类养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,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养殖。

 

    进入本世纪后,养龟人开始仪式到科学养龟的重要性,相继成立了科研机构,开启了科学养龟的大门。养殖户纷纷与国内外高校、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组织,建立科研开发平台,有条件的养殖户创建病害诊断救治站、实验室、种群基因库等场所,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支出,坚持科学创新与持续发展。

 

    在科学技术力量的推动下,养殖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,如生态养殖技术、种苗孵化技术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均获得了突破,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科学部门的立项支持,有效支撑着珍稀龟类养殖产业的发展,龟类养殖技术发达的地区(如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)在养殖企业、行业协会、高校院所的支持下,还起草了《金钱龟养殖技术规范》、《黑颈乌龟养殖技术规范》等行业标准,经质量监督部门的专家平审发布,成为省、市地方标准,为珍稀龟类的标准化养殖奠定了发展基础。

 

    目前,国内龟类养殖产业正朝着集约化、产业化、现代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。在养殖业发展的同时,珍稀龟类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地延伸发展, 如珍稀龟类生态观光、珍稀龟类文化衍生品开发等产业也在大力发展,相信不久的将来, 珍稀龟类将成为国内特色农业产业的耀眼明星产业!

 

    三、 珍稀龟类养殖存在焦点问题


    珍稀龟类的养殖,存在的焦点问题很多,包括刚才提到的种源违法偷捕之说、技术困惑,还有市场效益、发展前途等。这些看似焦点的问题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消化,已逐一被认可,渐渐退出人 们的眼线,并不成为什么焦点了。今天,我要提到珍稀龟类存在的焦点问題是技术问题,也就是今大我们养殖的龟被圈外人认为“温室养殖”之说。大家都知道,在多年科学研究与创新之下,我们的珍稀龟类养殖都采用圈养的方式进行,目的是不受恶化的自然环境影响,我们的圈养在行业内已分为工厂化生态养殖、半工厂化生态养殖和仿生态化养殖等养殖方式,这是根据龟的生活习性和自然生活环境而创建的最佳养殖环境,实现珍稀龟类健康成长、高效高产高品质的目标。

 

    无论是工厂化生态养殖、半工厂化生态养殖还是仿生态化养殖,我们的养殖场所集龟野生环境之优、创人工养殖场所之强,是经过科学论证和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果。将工厂化养殖简单地误认为“温室养殖”是对科学技术的污蔑,是对珍稀龟类产业发展不负责任的言论。

 

    四、珍稀龟类发展现状


    珍稀龟类野生资源濒临灭绝,目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。近年来,在技术突破和市场效益的推动下,珍稀龟类人工养殖业正蓬勃发展,如两广地区的金钱龟、石金钱龟、黑颈乌龟等珍稀龟类的养殖。目前珍稀龟类种苗的市场供需较大,每年在理性的价格范围内流通,受电视、报纸和网络等传媒宣传与报道的影响,更多人认识到珍稀龟类的价值及投资利用空间,养殖户逐年增多。同时,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,许多企业进行资金转移和调整,纷纷加入珍稀龟类养殖行业。

 

   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,预测今后几年国内珍稀龟类种苗市场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,价格稳中上升,产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珍稀龟类的养殖分布在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渐江等20多个省份,养殖场数量近30万个,从事珍稀龟类产业相关的就业人口超过200万人, 2014年养殖总量达到2600多万只,预计到2018年,总量要超过一亿只。

 

    五、珍稀龟类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

 

    因珍稀龟类的野生资源极为稀少,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,价格稳步上升,珍稀龟类人工养殖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而且近年以来,珍稀龟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,由传统的养殖业不断向产品深加工、生态休闲、文化旅游、饮食养生等产业延伸,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圈。

 

    龟素有“吉祥物之王”和“长寿星”之称。 《礼记》把龟、龙、凤、麟称为“四龙”神物,是避邪挡煞、消灾避害、镇宅纳财之宝,因而许多人养龟是为了祈祥求福。龟历来被认为是财富、高贵和权势的象征,是送礼的佳品。

 

    珍稀龟普遍性格溫顺且富有灵性,极其高雅美观,令人赏心悦目,不少家庭将其饲养在家中,显示高贵和财富,提高生活品位。珍稀龟类,尤其是金钱龟等珍稀龟拥有吉祥富贵之意,同时拥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,一直以来在开张典庆,祝寿、婚礼等应酬活动中深受欢迎。

 

    在社会生态效益方面,推动珍稀龟养殖产业发展,种群资源保护会得到有效的保护,通过科学手段维持了珍稀龟的进化能力,维持了种群的繁殖能力,促进种群资源可持续利用,为保护濒临危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作出了贡献,带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濒临危绝的珍稀龟类。

 

    种群得到了保护,人工养殖珍稀龟类将逐渐形成产业,有利于保护野生珍稀龟类资源,促使野生资源不断增加,因此,对保护珍稀龟类的种群和种质,保持生态平衡将会产生良好的效益。珍稀龟类养殖是生态型产业和绿色工程,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,结合珍稀龟类在我国民间的广泛运用,人工养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,大力发展珍稀龟旅游观光产业,建设生态旅游景点,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肩发展,社会效益潜力巨大。

 

    六、珍稀龟类养殖业发展出路


    1、倡导行业自律,加强行业监管,保证珍稀龟类品质。我国珍稀龟类的养殖行业正在发展,纵观龟的养殖行业发展历程,从无人养殖到有人养殖,从零技术到技术的突破,从少人养殖到多人养殖,到现在的多数人繁殖成功、养殖户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,龟的产量产值也在逐年增加。

 

    因此,龟养殖相关产业(如饲料供应、产品加工、技术服务等)也日渐兴旺,产业链正在形成。可以说,龟养殖业的发展,为我国的经济发展、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创业与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那么、怎样才能把龟养好,让龟养殖行业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呢?答案是肯定的,关键性的问题是要保证龟的品质。

 

    2、提高病害防治水平。龟是动物,是生物都会有生老病死的情况出现。纵观珍稀龟类的养殖业,目前,国内仍未建立龟病害防治体系,一旦龟出现病害,无从下手,只能靠着自己摸索着去治疗,即使养殖户间相互交流获取经验,但也是各施其法,缺乏专业的龟病诊断和救治机制。

 

    因此,龟养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,养殖户应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组织,建立科研开发平台,加大科研经费支出,不断创新,持续发展,有条件的养殖户和行业协会可创建龟的病害诊断救治站,并培训专业的技术人才。

 

    另外,养殖户之间可加强交流合作,互相学习和共享信息,及时应对龟的病害诊断救治,减少由于治疗的不及时和不对症造成的损失,推动龟养殖行业持续发展。

 

    3、建立市场营销体系,打造延长产业链。随着龟养殖业的发展,养殖面积日益扩大,社会上龟的总产量急剧提高,而制约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就是市场流通环节。目前我国龟产品主要以营销鲜活体为主,有食用的,当宠物养的,当做投资的,但是这类销售也只占小部分。

 

    龟养殖户在增多,产量也提高,产品只有销售出去赚钱了,大家才更愿意进入这个行业,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龟的出路就是一个大问题。目前龟产品并未建立购销体系,市场流通未形成专业组织或有组织但规模小,带动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。

 

    要改变现状,龟养殖户首先应建立人才培训体系,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,建立人才培训机构,促进市场流通。珍稀龟类养殖是生态型产业和绿色工程,人工养殖可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,大力发展珍稀龟旅游观光、饮食养生、科研加工等产业,扩宽产业范围,延伸产业链。

 

    4、抱团发展,促进业内团结。龟养殖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,相对是一个比较薄弱的行业,规模、产值等都不能与其他行业相抗衡。在起步较晩的情况下,龟养殖户要团结一致,拧成一股绳,建立合作信息平台,一起共享龟的产销信息和病害预警,一起宣传龟的食用、药用价值,传播龟的历史文化,吸引更多养殖户的加入,形成声势,将龟养殖业做强做大,促进龟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
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@ 2013—2017  咨询热线:15278003356 客服QQ:2352207172  邮箱:2352207172@qq.com
备案号:桂ICP备1400114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