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龟鳖产业 >> 正文

苏晓逸:玩转生态养殖的海归农民

2015-01-05 14:13:04 来源: 农村信息报 作者:

    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晓逸是一位标准的“80后”。敦实的身材,黝黑的肤色,特像一位常年在田间劳作的农民。经海宁市农经局工作人员介绍,方知苏晓逸是一位澳大利亚海归,学了4年的财务管理,归国后,承包池塘搞起了水产养殖。他用5年时间证明了自己,也证明了生态水产养殖的巨大发展前景。

  

    走进坐落在海宁市周王庙镇的盛旭公司基地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个两亩半的池塘,塘中间种着的大片水稻,水面上不时跃出鱼儿。记者起初以为这是稻鱼共生模式,但悄悄冒头的甲鱼和弹游在水面的虾告诉记者猜错了。苏晓逸道出了其中的奥秘:“这是我们公司在虾鳖混养基础上,又添加了水稻和鱼的新型混养模式,这种养殖模式更生态,效益也更高。”“搞农业,就要搞生态农业。”说起鱼稻虾鳖多种类混养模式,苏晓逸表示,现在自己只想做个新型农民,不仅要创效益,也要留下好的生态环境。他的父亲养了30多年的虾,2009年,苏晓逸归国回来接了父亲的班。接班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更改父亲的养殖“老套路”,将单一的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模式改成了虾鳖混养模式。这一改,不仅减少了养殖南美白对虾对水质的污染,也降低了单一品种养殖所带来的风险。

  

    经过4年的实践,苏晓逸发现虾鳖混养虽能减少部分水体污染,可还不能真正达到生态循环。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了解到浙江大学育成一种新型水稻(俗称芦苇稻),该品种稻秆高、抗病虫性好,适种于鱼塘,净化水质。今年初,苏晓逸便对鱼塘重新改造,四周是2米深的低洼、中间留70厘米深的相对“高地”。塘中“高地”种水稻,四周低洼处养鱼虾鳖。4月份种下水稻后,池塘的水位随水稻长势逐渐增高,养殖的水产品,则根据水位和市场需求进行补苗调整。

  

    “这几年搞农业最大的感触,就是付出多少得到多少。”面对着眼前这片清澈的塘水,苏晓逸感慨道。据了解,为了摸索现在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,他先后共投入800万元,方将鱼塘改造好。但这些投入,在苏晓逸看来,是非常值得的。如今,这片鱼塘里,虾、鱼、鳖、水稻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链:鱼虾的排泄物作水稻肥料,鳖的饲料主要来自于水稻上的虫子,塘里的水质更清澈了……

  

    苏晓逸估计,现在这片塘平均亩产值大概有2.1万元,除去约1.1万元的成本,每亩能创造近万元的利润,比过去的虾鳖混养模式多了近1000元。他家承包了近800亩的池塘,这种新型养殖模式每年可新增80万元的收入。“做开心农民,搞良心农业。”这就是苏晓逸对生态养殖的理解。现在苏晓逸每天都要测量水质,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。正是凭着这份职业心态从事生态农业,使他的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。还未收割的水稻已经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,被订走了数千公斤;纯绿色养殖的甲鱼每公斤卖到了150多元,其他水产品也因为无污染的品质,比市场同类产品售价普遍要高。“今年的水稻,间隔种小了,明年要调整一下,产量估计会更好。剩下的鱼塘也要再改造一下。”谈及未来的发展,苏晓逸充满了信心。

  

    鳖虾鱼稻混养技术要点

  

    一、稻田准备

  

    选择便于看护、地面开阔、地势平坦、避风向阳、环境安静的稻田,要求水源充足、水质优良、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、旱不干雨不涝、能排灌自如。稻田的底质以壤土为好,田底肥而不淤,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。田埂可使用网片、石棉瓦和硬质钙塑板等材料建造,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墙要做成弧形,以防止鳖沿夹角攀爬外逃。在防逃墙外侧约50厘米左右用高1.2—1.5米的密眼网布围住稻田四周,在网布内侧的上端缝制40厘米飞檐。

  

    在苗种投放前10—15天,每亩沟面积用生石灰1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。田间沟消毒3—5天后,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,如轮叶黑藻、水花生等,栽植面积控制在沟面积的25%左右。在虾种投放前后,田间沟内需投放一些如螺蛳、水蚯蚓等有益生物。螺蛳每亩田间沟投放100—200公斤,有条件的还可适量投放水蚯蚓。

  

    二、水稻栽培

  

    养鳖稻田一般选择中稻田,水稻品种要选择抗病虫害、抗倒伏、耐肥性强、可深灌的紧穗型品种。秧苗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开始栽插,利用好边坡优势,做到控制苗数、增大穗。采取浅水栽插、宽窄行模式,栽插密度以30×15厘米为宜。

  

    三、苗种投放

  

    宜选择纯正的中华鳖,要求规格整齐,体健无伤,不带病原。放养时需经消毒处理。鳖种规格建议为1斤/只左右。虾种最好选择抱卵虾。土池鳖种可在5月中旬前后的晴天进行,放养密度在100只/亩左右。鳖种必须雌雄分开养殖。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投放全雄鳖种。

  

    虾种投放分两次进行。第一次是在稻田工程完工后投放虾苗。虾苗放养时间一般在4月份,投放量为5-6万/亩。第二次是在7月份投放抱卵虾,投放量为3-4万/亩。

  

    四、日常管理

  

    进入3月份时,沟内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,以利提高水温。当进入4月中旬以后,水温稳定在20℃以上时,应将水位逐渐提高至50—60厘米。5月份,可将稻田裸露出水面进行耕作,插秧时田面水位保持在10厘米左右;6-9月适当提高水位。经常检查鳖虾鱼的吃食情况、防逃设施、水质等。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,控制好稻田水位,并做好田间沟的水质调控。适时加注新水,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温差不能超过4℃,以免鳖感冒致病、死亡。每年9月20日后是稻褐虱生长的高峰期,稻田里有了鳖、虾,只要将水稻田的水位提高十几厘米,鳖、虾就会把稻褐虱幼虫吃掉。

  

    养殖效益

  

    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鳖虾鱼稻混养项目自2013年开始实施,今年一季度完成基础生产设施建设,开始试验应用该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。

  

    目前盛旭公司已有养殖面积600亩,全市推广500亩。公司于2014年4月完成种苗放养工作,5月完成芦苇稻种植,亩均放养南美白对虾6万尾,套养白鲢、花鲢等滤食性鱼类60尾,甲鱼20-30只,种植芦苇稻200平方米(密度60厘米×60厘米)。2014年预计可产南美白对虾350公斤/亩、商品鱼200公斤/亩、芦苇稻100公斤/亩。

  

    该模式通过利用生态共生技术原理,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和药肥使用,增加粮食产量,有效改善水质,减少养殖污染,实现“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、种稻不施肥而茁壮成长”,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,具有显著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。


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@ 2013—2017  咨询热线:15278003356 客服QQ:2352207172  邮箱:2352207172@qq.com
备案号:桂ICP备14001141号